实名认证 国家级协会会员 省级级协会会员 VIP会员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书画同源融自然
2010-07-14    浏览(788)    作者:中艺    

提起李进学先生,笔者总是“尊敬”有加,他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只知辛勤耕耘、不计较收获的品性成就了他的艺术。

1942年,李进学先生出生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南30余公里的一个小山村。这里风光秀丽、人文荟萃:洛阳牡丹经黄河之水的浇灌而肥硕娇艳,“河图洛书”因先民的精心编辑,承载着他们的多少梦想与期盼,斑驳陆离龙门二十品一直守候在东方艺术的殿堂之侧。河洛文化的浓厚氛围滋润了这方热土,哺育了李进学先生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并以惊人的毅力从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村娃奋斗到今天饮誉海内外的著名书画家。

游走于黑白之间

书法艺术是极为单纯的艺术,纵横点画钩折撇捺,说到底是黑白之间的事,可它又是极为丰富的艺术,提按使转,断连疏密,变化之无穷妙若寰宇。观进学书法,常令人景仰遐想。他何以能学汉魏碑风、王铎笔意,又高标一帜,潇洒于神州书坛?

少年时期的李进学祖居伊川,离洛阳龙门石窟近在咫尺,在这块有着深厚文化蕴积的土地上,留存着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品“龙门二十品”,进学先生的书法入手便得于此。幼年的他并没有满足于对其的赞叹和陶醉,而是将这粒沙子放进自己的心胸,用青春的汗水和智慧孕育属于自己的珍珠。为了生计,家境贫困的他初中毕业便走上了工作岗位,在繁重的劳动之余,沉浸于书画艺术四十余年,孜孜追求,从不懈怠。

进学先生是个睿智之人,他懂得大破大立、不破不立的道理。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他曾用过李可染先生的一句话:“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打进去是基础,打出来方能有所突破。”

20年前,众人向进学先生求教书法之妙诀,他总是一句话:“临贴!一天都别离开老师!”他所言“临贴”,即讲一个入字。不临贴,焉能入书法之门?几十年前,他的小楷作品《实践论》,在日本展出,惊人若雷。若无深厚功底,怎能创此壮举!苦临古贴,才能学古人之法度,细察笔墨毫端,方能通古人之妙。古人学书有“笔山”“墨池”之美传,理皆同。

再说到如何打出来,打出突破。进学先生深知临古人碑帖,极易落入古人书法的窠臼,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于是,他把目光投向河南的另一位大家──“二王”的集大成者王铎,他立即将王铎书法中饱满的激情、流畅的线条,绮丽峻峭的造型、丰富多彩的墨法,融合到自己的笔端。并且借助他早年学西画的艺术灵感,运用其造型、构图之法,拓展了自己的艺术塑型空间,激发了更大多的艺术想象力。

张海先生在《李进学书画集》的序言中说到:“李进学习书他早期着力于始平公、扬大眼,后来遍临诸家,由形及神,由神生形,自出机抒,独具风姿。魏碑风骨与其宁折不弯的性格的结合奠定了他在书坛上的地位,并成为不少学习魏碑者效仿的对象。后来魏碑精神贯注了他的各种书体;隶书浑厚高古、峻拔遒美,行草纵横捭阖、气度恢宏,造型颇具新意……” 

徜徉于天香国色

进学先生绘画的根底,启蒙于幼时,植根于“文革”,那个时期由于宣传需要,油画、国画、粉笔画等他全画过,最后又专心国画花卉。近些年,国画作品陆续在国内大展榜上有名。其画技的最大特点就是钢筋铁骨的线条,他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底狂笔横扫,一洗牡丹画哗众之情态,向世人展示了牡丹画的真正魅力。进学先生的牡丹多以大笔画阔叶,讲究墨块,色块的运用和对比,加之老辣、苍劲的枝干,笔墨相得益彰,让人折服。“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作为洛阳人的李进学先生,堪称正宗点染天香国色之手。

进学先生作画深思熟虑,动则数日、十数日不着一笔。用他的话说“不到不画不行的时候决不动笔,但一旦考虑成熟,兴之所至,笔之所至,非神完气足决不罢休。画家只有在此亢奋状态下才能把自己的想象、冲动、情感表露无遗。中国画讲究气运生动,一幅画中若气势不佳那将全盘皆输。”于此,我们不难看出进学先生严谨的创作态度。他绘画时,一旦有了好的意境之后,同样的构图一画就是十几张,甚至是几十张,画完之后,从这些画作中挑出一张精品,其余作品全部销毁。矜持的牡丹、凝重的梅花处处印证着李进学先生淡泊名利、不事奢华,为人大度和善,潇脱轻松的人生境界。

如今,已年过花甲的进学先生仍倾心于艺术创作,他在自己的书画集后记中写到:“古人曰:‘把握要点,书卷自在。’佛书说:‘世间之灯,莫若心灯最明。’我自认为是能够把握自己的,但在书画之道上也从不敢偷懒取巧。艺无止境,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充实和提高。”细细品来,字里行间无不渗透出一位艺术家心灵与自然的交融之境。

标签:
我来说两句
0 人参与评论,查看详情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验证码: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_^ 人喜欢

关注TA

给TA留言

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官方网站